送医送药送健康 服务群众不停歇|医疗服务|疫苗

摘 要

  市第三医院医护人员参与疫苗接种服务。(夏海滨 摄) 本报记者 朱道衡 罗子泓 通讯员 陈雅玲 余雪燕 “阿婆,今天你的血压不高,气色不错呀。”昨日下午3点多,同安区大同街道朝


市第三医院医护人员参与疫苗接种服务。(夏海滨 摄)

本报记者 朱道衡 罗子泓 通讯员 陈雅玲 余雪燕

“阿婆,今天你的血压不高,气色不错呀。”昨日下午3点多,同安区大同街道朝元社区卫生所内,市第三医院的医疗骨干边量血压,边用闽南话和“老熟人”陈阿婆交流。听到这句话,老人眉眼舒展,爽朗笑了。

小小卫生所内的暖心一幕,是市第三医院学史力行的一个缩影。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近期,市第三医院采取“党建+”模式,各个党支部因地制宜开展服务项目,送“医”上门,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聚力疫苗接种,共筑免疫防线,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在行动中践行初心使命。

病人不跑专家跑 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请往前走一走,再伸屈一下膝盖试试看,有什么感觉。”顶着炎炎烈日,日前,市第三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忠国再次来到同安区莲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耐心了解患者林爷爷的康复情况。

原来,林爷爷之前受到膝盖疼痛的困扰,后来在市第三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如今,林爷爷术后恢复良好,可以慢慢自由走动。刘忠国又现场为林爷爷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指导,并详细回答相关康复锻炼的问题。

“妙手回春,我现在又能自己走路了,生活又有盼头了!”拉着刘忠国的手,林爷爷激动地说,“太感谢您了,您这样的医疗专家下村居,把这么好的医疗服务送到我们身边,是真正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就近、就地、就急,市第三医院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模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确诊到医院、监测在社区,手术上医院、康复回社区,专科上医院、全科在社区”的模式,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院还开展“百名医护进百村,健康服务送到家”系列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群众进行伤残鉴定,下社区卫生院、村居卫生所开展慢性病诊疗培训等为民办实事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骨干医护人员下沉至基层,除了为居民的健康定时把关,让大家能够随时掌握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我们还手把手向群众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挂职大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市第三医院儿科护士长陈玉仁说。

连续奋战接种忙 任劳任怨筑起免疫堡垒

一支支新冠疫苗,为群众筑起免疫防线。“大家慢慢来,不要急,请有序排好队。”5月的傍晚,空气中的热气仍未消散,在同安区新冠病毒疫苗方舱接种点——体育馆临时集中接种点,市第三医院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们,大多忙得声音沙哑、汗流浃背,但他们依然耐心地引导群众填表登记、信息确认、疫苗注射、留观 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

从一早忙到晚上8点左右,20个接种台的护士们,每人每天要打出300-400针。除了中间匆匆吃点盒饭,他们常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场硬仗,高效推进疫苗接种,为同安人民构筑免疫屏障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他们说。

市第三医院成立由院长彭小松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副院长许文勇为组长的接种异常诊断治疗专家组、信息报告组,由副院长黄建隆为组长的后勤保障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火速组建疫苗接种队伍,制定各种方案、预案及开展演练、培训等,巩固专业技术人员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基础,提高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力保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党委委员、ICU主任医生陈辉民及急诊科医生,携带必要的医疗设备、药品等,每天驻点接种点,对口负责接种点的医疗救治保障工作,确保发生疑似异常反应时能够及时识别、立即处置。截止至昨日,市第三医院接种疫苗量为99700剂。

值得一提的是,为不断提升急危重症医疗救治能力,市第三医院全力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推动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着力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为群众办实事,打造区域救治“高速公路”。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